審計署在其日前發佈的關於經濟刺激計畫的審計報告中稱,發現一些基層銀行由於審核把關不嚴,一些企業利用虛假合同和發票辦理票貼,部分貼現資金被存入銀行謀取利差,未注入實體經濟中,導致銀行存貸規模被誇大。
確實,倘若大量的信貸資金不能有效進入實體經濟領域,不但無法達到中央政府提出的保增長的目的,甚至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金融系統風險。因此,加強貸款管理,保障信貸資金流向國計民生的重要項目中去,在當下越發顯得迫在眉睫。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影響下,信貸資金增長速度較快,說明企業融資成本比較低,比較容易從銀行獲得信貸資金。但是由於實體經濟對未來經濟預期沒有出現根本性扭轉,以及對未來信貸政策的不確定性預期,有些企業很可能會把從銀行貸款來的錢存起來,表現在帳面上就是貸款的派生性存款增長。一旦經濟出現明確的復蘇跡象,企業一定會將資金投入到生產領域。也就是說,經濟走勢一旦明朗化,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活動才會趨強。
有資料顯示,在今年一季度新增的1.48萬億元票貼中,未流入實體經濟的占比大約在20%。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記者說:“這一數字並不是很大,說明絕大部分貸款還是到了企業手中。”但他也表示,形成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於目前票貼利率與定期存款利率倒掛,部分企業並未把票貼所獲資金投入生產經營,而是通過一些違法違規行為,造成票據業務表面上大規模增長,實際上部分資金僅在帳戶上空轉,一旦票據鏈條斷裂,將會產生巨大信用風險和流動風險。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央行則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整票貼率,防止票據利率倒掛,減少套利行為發生。同時,兩部委還聯合召開會議,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繼續落實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合理把握信貸投放進度,確保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在連平看來,如何判定信貸資金是否進入實體經濟,在現實中是一件比較困難和複雜的事情,至少不能簡單地從銀行存款增長來判斷。"歷史上也有年份銀行存款減少,但是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股市或者房市。"他說,信貸快速增長,造成銀行派生性存款增加是很自然的。企業貸款所得到的資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用完,許多企業都是按照投資進度來安排使用資金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貸款增長所帶來的一部分派生性存款的增加是暫時性的。一旦經濟形勢明朗,企業的這筆存款立刻會放出去。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會將資金在交易過程中支付給另外一家企業,而這家企業拿到資金後,也可能會存放到銀行,表現為銀行存款。
那麼應該如何通過政策引導,保障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援呢?
郭田勇說:"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在擴大投資基本政策的繼續推動下,要進一步啟動消費需求,這包括啟動消費金融公司,在個人消費上增加政策力度等。"
連平認為,保障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中去,關鍵是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要把好關,不能將本應流入實體經濟中去的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或者房市。同時,作為金融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繼續支持基本建設專案之外,主動研究經濟變化中不同行業的變化,著眼於那些有可能率先復蘇的行業,敢於把資金投入到這些領域中去,避免將資金投入到"兩高一資"、產業過剩行業。通過實際行動,主動支持經濟回暖,引導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在消費和民生方面,要根據政策的指導主動挖掘,找到那些風險可控的專案,比如說近日國務院決定用財政補貼的方式,促使家電、汽車以舊換新,銀行可以循著這個思路,找到業務的增長點。
事實上,央行和銀監會早已注意到了這方面的問題。據記者瞭解,銀監會已對票貼等業務加強了篩查,嚴查違規現象,任何沒有貿易背景的票貼都在被禁止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