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證券報5月22日報導,根據有關報導,在中國2009年一季度新增的1.48萬億元票貼中,未流入實體經濟的占比大約在20%,部分票貼存在空轉。而最近審計署公告又更加證實了票據"空轉"問題,認為一季度由於一些基層銀行審核把關不嚴,一些企業利用虛假合同和發票辦理票貼,部分貼現資金被存入銀行謀取利差,而未注入實體經濟運行中。
實際上,前三個月票貼規模一直較大,占新增貸款中的比重分別高達38.5%、45.5%和22%。為了控制票據貸款的激增,一方面央行加大了資金的回籠力度,推高資金價格水準;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已經要求禁止將票據貼現資金轉為定期存款,之後票貼幅度有所下降。而目前管理部門又提出要加強對票據業務貿易背景的真實性、票據業務操作的規範性以及假票據等方面的現場檢查。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利率體系是市場化利率和非市場化利率相混合的體系,票貼空轉問題在於利率結構的不合理。
從利率結構的理論分析來看,存貸款利率、再貸款利率、同業拆借利率和國債利率等的關係通常應為:再貸款利率水準應該低於貸款利率水準,否則商業銀行借款貸出去會虧損;再貼現率要小於再貸款利率,因為再貼現有票據抵押;再貼現利率水準要高於同業拆借利率水準,因為同業拆借市場是商業銀行調節準備金不足的市場,只有在同業拆借市場上借不到資金,它才會向中央銀行貼現;國庫券利率應低於同業拆借利率,否則商業銀行會直接投資國債,而不會拆出資金。銀行超額準備金利率小於儲蓄利率,否則商業銀行就會把資金放在中央銀行套取利差,而不進行貸款;超額準備金利率也應小於法定準備金利率,否則央行付息成本將上升。存款利率應該小於同業拆借利率,否則商業銀行拆出資金將會出現虧損,同時儲蓄利率應該大於國庫券利率,因為政府的債券信用高、流動性強。
因此貨幣市場的利率大小關係依次基本應為:貸款利率、再貸款利率、再貼現率、同業拆借利率、儲蓄利率、國庫券利率、法定準備金利率、超額準備金利率。
總體上看,中國的利率水準和利率結構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
首先,中國再貼現利率過低,同時中國的貼現和轉貼現的利率也過低。實際上貼現利率應該小於貸款利率,大於再貸款利率和儲蓄利率。由於近期貨幣市場資金寬裕,銀行票據貼現率已低於其資金成本,包括貼現和轉貼現在內的票據貼現市場2009年一季度月利率約為1.44%,與3個月存款利率1.71%和6月期的存款利率1.98%形成明顯倒掛,其中3月份票據貼現利率約在1.5%-1.6%左右。
由於貼現利率較低,一方面與同期的短期貸款利率相比落差大,企業通過票貼的成本低,積極性高;另一方面,由於貨幣市場資金充裕,銀行票據貼現率低於儲蓄利率,企業可以從中進行無風險套利。顯然,票貼成本低和無風險套利是票據激增的兩個重要原因。
其次,市場化的利率普遍小於非市場化利率。從上面的利率結構還可以看出,由於市場流動性充足,存款利率較高,而票據利率、同業拆借利率和國債利率較低,利率倒掛的現象比較嚴重。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利率調整是"自動"和"手動"的結合,票貼、轉貼現和存款利率之間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貨幣政策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之間也要加強協調。